廊桥网首页 | 精彩选读| 游记攻略 | 消息参考 | 廊桥寻梦 | 乡土中国 | 世界遗产 | 摄影图库 | 廊桥论坛 | 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 |

专题栏目
个人文集
翁卿仑涛岩草中英
燕海林邱小谊陈豹文
朱九澄薛爱美夏兆平
翁晓彬夏良贤徐克文
吴玄杨立成龚崎现
苏康宝高启新张黎华
陈圣格薛一泉
热门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履约报告
固顶文章泰顺:以廊桥修复精神 助推新发展
固顶文章国宝重生!温州泰顺受损古廊桥之
固顶文章季海波入围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
固顶文章2017温州十件文化大事评选,快来
固顶文章福建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
固顶文章看,被冲毁的国宝廊桥是这样一步
固顶文章泰顺三座国保廊桥修复工程顺利通
固顶文章【廊桥人物】季海波:非遗保护要
固顶文章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廊桥网 >> 精彩选读 >> 游记攻略 >> 其他游记 >> 正文
司前里光古村落游记
作者:陈圣格 文章来源:格子的乡土家园 点击数:2947 更新时间:2005/9/22 14:22:36【字体:
 

从潭边村沿公路向乌岩岭方向西行,折过一个大湾就到达里光村。里光村的老房子就散布在那片开阔的溪滩和山坡上,四周重峦叠嶂,青翠逶迤,是一个难得的世外清新之地。

      建于村口古道中的水尾亭,是过去前往司前和城关的必经之所。如今古道荒废,杂草丛生,这个泰顺最具盛名的古木亭也完成了交通的使命,成为深山中的一桩华丽的摆设。水尾亭建于清咸五年(1855),亭高近10米,亭身有6面,内外共12根圆柱,平面作等边六角形,三层三重檐。檐与檐之间从大到小往上收缩,架拼成六角形的檩条圈和三根交叉的木梁将内顶割成几十个对称的图案,组成一个自然天成的藻井,仰头观望,犹如进入万花筒一般。水尾亭古道的旁是一排高大遒劲的红枫,身后是一片常年青翠的毛竹林,倚亭远可眺望蜿蜒逶迤的乌岩岭群山,近可俯瞰洋洋洒洒的里光溪水和炊烟正浓的村落民居,心情自是分外舒畅。


      里光村是乌岩岭山脚一个交通十分闭塞的村落,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唐朝末年开始就有人在此开山入住了。那时始迁于此的是一个姓李的家族,村落就叫李庄。明清时期林、罗、陈三姓先后从福建迁入,将“里庄”改名为“里庄”,因“庄”“光”谐音,后人改为“里光”。

      村口的罗氏大厝规模宏大,四周的鹅卵石高墙乌黑斑驳,爬满了深绿色的藤子,墙内的红叶努力伸出墙外,似是向过往的行人示意问好。砖砌的门楼显得干脆利落,而肩部的蕨草在疯长着,门楣上的红底蓝子分明是“岚光行秀”,含义清新脱俗。院内地面用碗口大的鹅卵石铺成,细腻中透出难以掩饰的野性,倒也与周遭的高山绿野相映成趣。正房已经圯毁多年了,却也能从两侧厢房粗大的梁柱间窥出当年这座宅院的豪华与大气。鹅卵石高墙圈成的地盘很大,宅院只占了其中不到一般的地盘,余下的便是水田。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形制,但这种将水田和民居圈在一起的做法在泰顺却是独一无二。屋后割稻,屋前晒谷,楼上读书,楼下耕种,哪个地方还有将耕与读结合得如此完美的?我想,假如罗家愿意,可以将大门一关几年不出门,远离瘟疫、战争、野兽,在这个相对封闭的高墙内过上一种舒适无忧的生活。



      从罗氏宅院出来,我突然想起了抗 日战争时期与里光村有关的一段历史。1939年,抗 日的烽火燃烧了大半个中国,这时浙江省省立战时大学正式开办,并定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同年改为国立英士大学),下设工、农、医三个学院,之后在战火中不断转迁。1943年3月,英士大学师生在校长杜佐周的带领下,迁至泰顺司前,师生多达800余人。由于司前容不下这么大的规模,又将医学院搬迁到距司前五公里外的里光村。抗 战胜利后,英士大学迁至永嘉,后奉令移址金华,于1949年解散。对于里光这样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一段难得的光荣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段历史也渐渐被人们淡忘。我徜徉于里光村民居田头,想要找出一点当时英士大学的师生们生活的痕迹,但青山依旧而流水无情,一切都了无踪迹,只能靠有限的思维来想象当年求学的艰辛和苦难中的快乐了。
 
      林氏和罗氏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靠近溪边的一片圆形平地上,想来最早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滩林野地,经过千年的开发,如今成了水田和民居相杂其间的村落。民居的外墙一律是鹅卵石叠砌而成,阳光下,那些扁的、方的、圆的、灰色的、黄色的、褐色的大大小小鹅卵石,仿佛也有了生命和情感,赤裸着挤在一起,组成一曲优雅的旋律。民居就安在水田之中,仿佛是从水田里长出来似的。民居与民居相隔的是当然是水田,交通其间的是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石砌小道,那一份闲适,那一份懒散,城里人看后都觉得是一种奢侈。家在田中,田中有家。假如家是一幅画的主景,那么周遭那片一年四季变幻着不同色彩的田野就是它的背景。春天,家的背景是一片灰黑色,犁耙将安眠一冬的黑土翻了个身,从此引来昼夜不息的蛙声;夏天,家的背景是一片绿色,多动的山风夹杂着野味翻动着稻香,再将浓郁的味撒进家的每一个角落;秋天,家的背景是一片金黄,丰收的笑脸写在那一串串最是含情低头的稻穗上;冬天,家的背景是一片闲适,午后的阳光带着它的温存流淌在每一个墙根屋后,然后与狗叫鸡鸣声做伴,将村落的上空氤氲成一片廉价的闹热。


      其实里光真正有特色和价值的古民居位于村北山坡上。小村子叫坑底,沿村北一条杂草丛生的田间小道上去即可。坑底现有三座古民居,最西边的叫外厝,只有门楼而没有外墙,其实屋前的水田就是它的围墙,这样才坦荡和通透。东边的两座叫第二份和第三份,最有研究价值,也保存得相当完好,原来最东边还有一座,叫第一份,很多年前被大火烧了,只留下矮矮的墙基,旧址装上山土,改为旱田,据说一年四季生产出很好的蔬菜。第二份和第三份的形制大体相同,都是一样的三进院落,都是一样的“歪门邪道”,都是一样大气和典雅。就让我们到第三份去看看吧。

      民居坐北朝南,第一进门为石砖混砌,开在房子的东边,东西走向。进门后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角落的矮墙上摆着一个被废弃的石水缸和石脚盆,上空是葡萄架子,爬满了干焦的藤蔓。左手是鹅卵石围墙,右手就是第二进门。二进门单层五开间,中间为通道,其余四间为居室,所以它其实是一幢木构的房子。二进门过后就是鹅卵石铺地的天井,左右两边被镂空花墙分割,成为两边厢房的狭小的内院。正房七间,厅堂的泥质地面由于长期缺乏人气而被镀上一层厚厚的铜绿,绿幽幽的,森气逼人。柱头上斗拱、月梁、斜撑的制作很豪华,说明当时主人身价和地位非同一般。院后有两个圆形的青石洗衣槽,仔细一看,是连体的,其中一个略高于另外一个,想必是高槽的水流到低槽后还能使用,真是节能的好设计。水槽旁边几株烟叶苗似的植物长的正旺,将周遭昏暗寂寞的氛围增添了些许活跃的因子。

      整个宅院静悄悄的,只有偶尔几声猫的叫声才打破这里的沉静。第二份只住着一个上了年纪的鳏夫,第三份住着一户人家,女主人七十多岁,有着悲惨的身世,但神情言语间还能流露出当年地下党的英姿。大娘告诉我,这两座房子还有东边被烧的房子是当年陈氏三兄弟从叶山村搬迁此地后建造的,当年家族人丁兴旺,在里光及司前一带是个旺族。后来时代变了,这偏僻的山坡留不住人,都纷纷地溪边开阔地带盖了新房,或干脆迁居到司前和城里,他们离开时,带走了家人,现在只留下老人和她患脑瘫白痴的儿子。

      听完大娘的故事,我心中戚戚然。是啊,时代当然要变,人自然会走,留下的空巢也总会有坍塌的时候。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0~2005 Langqi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廊桥网LANGQIAO.NET 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通用网址:廊桥;手机支持: ;:QQ热线: .E-MAIL(MSN):

    中国廊桥保护与宣传公益网站 浙ICP备05018309号

    温馨提示:按Shift键同时点击页面上链接,即可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内容;强烈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显示器1024*768分辨率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