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廊桥寻梦-第三天(5.1三魁、泗溪、仕阳)
|
|
作者:33101885 文章来源:携程旅游 点击数:2474 更新时间:2005/8/2 14:15:54【字体:小 大】 |
|
第三天(5.1)——三魁、泗溪、仕阳 关键词:北涧桥边茶,永庆桥头酒,薛宅桥中雷雨骤,共醉逍遥游
清晨4点,车站就开始发车。喇叭声,人声,鸡鸣狗叫声伴随着熹微晨光钻进屋里。
头天晚上sky已经和酒店老板的亲戚小邱师傅谈好了2天包车,220元/天。包车价也是水涨船高的,建议旺季提前预订,今天再谈肯定就不是这个价钱了。
7点准时出发,艳阳依然高照。我们帽子墨镜防晒霜一个都不能少。第一站是泗溪,位于通往温州的路上,距离三魁大概15公里。路况时好时坏,颠簸的砂石路被戏称为按摩路,为我们提供免费松骨服务。
山路蜿蜒,穿溪过涧,时见瀑布挂山前;流水潺潺,清风扑面,杂花生树绿草鲜;眼波流连,笑语喧天,却疑此身非人间。如此良辰美景,我和sky都慨叹若有许巍的歌声相伴,方为完美。可惜遍寻车中,只能找到刀郎,未免大煞风景。我们决定今晚回去后,就算把三魁镇翻个底朝天,也要把许巍找出来。
一会儿,路边的小河上出现了一座铁索桥。几辆自行车停在旁边,一群放假的小孩子在桥上追跑打闹,嬉戏玩耍。我们几个不由大发童心,跳下车冲上索桥。老不一马当先,霸住桥头,使劲儿晃动身体,索桥也随之不住摇摆。两个大姐顿时吓得花容失色,连声惊叫。哼哼,我一阵冷笑,这种小伎俩岂能吓倒我?!我面不改色,连蹦带跳跑过桥,索桥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的山坡上开着几丛昨天一路上看到红色山花。Tony爬上去折了一支下来,我才看清原来是杜鹃,也叫映山红。于是我们每个人手持鲜花,作采花大盗状各自拍照留念。
泗溪镇偏于泰顺县东南,因境内有东、南、西、北四条溪流在此汇合,故名泗溪。 溪东桥,因横跨镇内东溪之上而得名。因与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遥相呼应,又因两桥的结构形式和造型基本相同,皆为“蜈蚣”结构的木拱廊桥(虹桥),所以人称“姊妹桥”。她们都是用两层拱架(上层拱架用八节方形拱骨,下层用圆形九节拱骨)以贯穿、搭置、别、撑、顶、压的力学原理构架成稳固的桥体,两端拱趾各自支架在两侧桥台上,桥台用花岗岩砌叠在两边山崖之上,桥的两头拱架还撑扦着三角形木架以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防止风雨侵蚀,桥身两侧都用红色油漆的木板遮盖。古人用这种力学原理建造廊桥,主体部分不用钉子,也不用榫铆,看似简单,可是能经受住三、四百年的台风、山洪考验而至今安然无恙,这便是科学与智慧的所在。两桥之间的渊源还不止这些,传说他们是由师徒俩建造的。师傅造了北涧桥,溪东桥则由徒弟主事。由此,人们又称这两桥为“师徒桥”。 溪东桥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1754年)重表,道光七年重修。桥长41.70米,宽4.86米,高10.35米,共建桥屋15间,中央3间为宫殿式的主楼,构架飞檐翘角。桥栋上塑造“鳌鱼双吐水”,栋下塑造“唐僧取经”及梅、兰、竹、菊等诸多工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桥头翼飞挑,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面檐下,三间藻井,构造工艺精致古朴,使桥身更显秀丽堂皇。
溪东桥美则美矣,也颇具气势,可惜紧邻公路,在车水马龙的喧嚣和四周现代建筑物的紧紧包围中,它显得那么孤寂且格格不入。
离开溪东桥不远,拐下公路,踏上曲折的田间小路,穿行在小村庄中。很快便见一条清浅的小溪,横亘眼前。一块块浅滩断断续续地露出水面,几个衣着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赤着脚,手拉手,嬉笑着踩在浅滩上,在溪中来回穿越。扭头向上游望去,紧挨一排古朴的两层民居,在浓密的绿荫掩映下,一座鲜艳的红色廊桥高高地跨越其上,倒影投射在青碧的水中,随着微波荡漾。
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桥长51.07米,宽5.39米,高11.22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之为“桥头”,地势较高,有石踏跺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北涧桥是宫殿式重檐,结构精巧,造型古朴。然而北涧桥的美不仅美在桥本身的轻灵飘逸或是拥有虹桥的独特结构,更美在桥周围的环境。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来的小石桥,接以矴步。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粗大参天的古树立于桥头,一株是樟树,另一株是乌桕,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石土,使得北涧桥历经数百年的风霜而无大碍。北涧桥头的十几间古民居,造型是店堂式结构,昔日山货洋货都在此交易,是商业贸易繁华之处。古桥与古树、古道、古民居及青山绿水相互衬托,构成一幅极其优美的画面,被桥梁专家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廊桥。
北涧桥头的民居中,有一间小小的廊桥博物馆,是七十多岁的离休教师周老师自费创建的。展厅正中,摆放着两座制作精美的廊桥模型,四周墙上挂满了各种文字图片介绍。温和儒雅的周老师见我们一行人来,便拿起教鞭细细地为我们讲解。我一直不理解如果仅仅为了遮挡风雨,为何要把廊顶建造的如此繁复奢华?周老师解释说,桥上建廊,主要是在建筑方面起到一个平衡应力的作用,桥拱夹在两岸山崖间,桥面就有一个向上的张力,盖上廊顶,即给桥面施加了一个向下的压力,使得本来不着钉榫的梁柱拱架间结合更加紧密,整座桥就更加结实坚固。而且当地村民认为廊桥起到保持风水的作用,多在桥中桥头或者二层阁楼上设立神龛,作为日常祭拜场所,因此自然要修得豪华。此外,廊桥还是古时村民买卖交易商品的市集,在河流涨水山洪暴发的时候又成为避难之所。
告别周老师,我们到旁边的人家小坐。主人在门口支起两张小桌,为来往游客供应茶水。现在游人不多,我们5个就是今天唯一的客人。主人拿出自家产的新茶,名曰“三杯香”。叶片虽然散碎,可是果然冲泡很多杯依然汤色不改,香味不减,以致众人日后频频回味,皆赞其为此行一路上喝过的最好的茶。主人家的老奶奶端来一种山上野草制成的凉粉让我们品尝。褐色的半透明的果冻状凉粉盛在碗中,似乎还没有完全凝固,颤颤巍巍的好像一碰就会破裂流出水来,入口酸酸涩涩还略微有点儿苦,据说清热去火,可惜我们刁钻的味蕾早已无法习惯这般天然的乡野味道了。屋外,阳光在一丛翠竹的枝叶间跳跃,野生的紫色大蓟花开在粉红的月季周围,金羽红冠翘翘尾巴的大公鸡雄赳赳地四处踱步。屋内,轻柔的纱帐下罩着一个小摇床,还没断奶的婴儿发出咿呀的呓语,年轻的妈妈不时把她抱起来哄一哄。老奶奶坐在厨房与堂屋门口的小凳上,微笑着看着我们,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菊花。一壶热水在我们脚边的小火炉上吱吱地冒着白汽。不说话,品一口清茶,齿颊留香,感觉时间已经放慢了脚步,轻悄悄地从我们的额间发梢缓缓流过。
下一个目标是仕阳的仕水碇步,途经雪溪胡宅。
胡氏大院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当地人也称其为石门楼。胡氏大院是泰顺县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大,建筑工艺也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胡氏祖上原居住在庆元官塘,明顺德年间,胡家先人胡道严迁徙至泰顺雪溪西岸,从此在此地安居乐业。传至胡东伟一代(清嘉庆年间),家道昌盛,逐渐开始大规模地建造住宅,大院共经前后三次的建造才形成我们今天看见的规模。
胡家大院背山面水,正门前是一个小院,墙角盛开着一大棵粉红的蔷薇,繁茂的枝叶爬满墙头,密密麻麻的花朵蓬勃在蓝天白云下。正门在院门的斜对角,这应该也是为了保持风水而特意为之。宽阔的主路两旁依次排列着几个小院落,每个院子都是砖垛院墙,里面两层木结构小楼,纱帽形圆润的墙头,青瓦飞檐的屋顶。主路尽头是最大的正院,雕梁画栋,规模气势以及建筑的精致远胜其它侧院。胡家大院的整体规模虽然无法与北方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等相比,但是独具江南灵秀之气,在当初这样的穷乡僻壤,也算是蔚为壮观了。现在这里早就变成普通村民的住宅,非亲非故的许多人家聚居于此。正值午饭时分,有的人家房檐上冒出袅袅炊烟;有的人家已摆开餐桌,围坐一堂;还有的人家已经吃完,老老少少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到处充溢着平静平淡平和的气氛,对于我们几个不速之客的东张西望,四处打探,都视而不见。我们也丝毫没有打扰别人生活的愧疚,心安理得地在时光中漫步。
仕水矴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架设于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河面上。全长144米,共23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对于石料的选择,建造者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这种颜色与石质的搭配,不仅美观,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畅行无阻;在涨水时,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见。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在浅流上架设碇步,应该是南方特有的景色吧。方正的石块竖着埋进水底,就像我们雨后在积水中铺的砖块。不论高矮,每一级碇步都是两块石头拼成,落脚处宽约2、30公分,每两级碇步之间的距离也是2、30公分。人跨行其上,真要掌握好重心和平衡。我想腿脚不利索的老人和孩童,走起来恐怕有些困难。我们步履轻快,略微跳跃着,每一步都跨过在夹缝中变得湍急的淙淙流水。我们认真地数了一下,高的碇步216级,矮的221级,与网上资料不符。
阳光依旧灼热,乡间的柏油马路一定被晒得暖烘烘的。路边人家的狗都懒洋洋地躺在马路当间儿,伸直四条腿睡觉。车子远远地鸣起喇叭,它们也毫不惊慌,等到车子开到跟前,减了速,才慢吞吞地爬起来,摇着尾巴跑开。还有那些走地鸡,成群结队地在马路上闲庭信步,不怕车也不怕人。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畜牲让全车人气闷,Tony甚至想要给它们开设一个交通法规培训班,好好教育一下。我倒是有一点儿羡慕这些小东西,我行我素,无拘无束,别说交通法规了,不论什么规矩也管不着,多么逍遥自在!
午后的计划是三魁附近的几座桥。老不上午一路都在打瞌睡,此时再也坚持不住,回旅馆睡午觉去了。正好Tony的上海同事风铃小两口儿刚刚赶到,顺便搭车同行。
刘宅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桥,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为木平桥,二层重檐,是泰顺众多屋式木平桥中造型最为精巧别致的一座。 木平桥一般都建在溪面并不宽阔的溪流之上,全县共有22座木平桥,刘宅桥的年代为最久远的。先后经历了三次大修,模样依旧。在没有公路之前,该桥是泰顺来往福鼎的必由之路。
刘宅桥孤零零地掩藏在路旁的树荫中,规模较小,灰暗的桥身已经颇为残破,桥下的小溪几已干涸,恐怕早就失去了通行的用途,只有两端阁楼的红色飞檐和正中屋脊上金黄的双龙戏珠昭示出它当年的辉煌岁月。踩着吱扭作响的楼梯爬上二楼,神龛,香案,绢花,幔帐以及彩色晶莹的吊灯将这里装饰成了一个隆重的祭祀场所,看来古老的廊桥依然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薛宅桥位于三魁镇薛宅村,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叠梁拱式廊桥,全长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度10.5米。单檐,桥屋15间,桥头坡度30度。
薛宅桥位于村中心比较繁华的地带,桥两侧都是街道和民宅,紧靠溪边也都是4、5层的小高楼。溪水较宽,中间还有一个人工造成落差的小小瀑布,两岸多有苍翠茂密的古树。本来这里应是景色如画,无奈水中浅滩上无数垃圾横陈,惨不忍睹,还不时有更多垃圾从岸边的楼上洋洋洒洒地抛入水中。见此情景,我们也只能摇头叹息,也许生活在风景中的人们并不如我们这些过客一般感觉这风景的可贵,正像我们曾经在手中握有幸福时却不知道珍惜一样。
正当我们过桥想看看对面的街巷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灰尘和着落叶扑面而来,刚才就阴沉沉的天空笼上了一层土黄色。我们赶紧跑回桥上,霎时,豆大的雨点儿劈头落下,马上在天地间连成了密集的雨线。凭栏而立,因为廊桥顶上的屋檐都向外侧挑出一截,所以只感到有细细的水雾随风飘到脸上。大樟树的枝叶在风雨中摇摆,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雨点打在桥顶上,树叶上,水面上,交错出高低各异韵律不同的声响。雨雾渐浓,我的视线渐渐模糊,恍惚中也仿佛模糊了时空。桥下奔流了400年的流水,桥边伫立了400年的老树,都和从前一样啊。这雨水循环往复,穿透了天上人间,将400年前带走的一粒微尘重又带回来。400年前同样风雨交加的桥头,是否也有同样的一个女子在这里倚栏远眺,看着同样的风景,怀着同样淡淡的迷茫与哀愁。
雨小了,我们继续上路。路边农田里茁壮的油菜鼓鼓的打着籽。更小更残破的三柱桥差点儿被我们忽略。这里现在是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我们的到来使孩子们除了上树之外,又多了一个躲藏的好地方——我们的身后。
永庆桥位于三魁战洲下溪坪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7),全长33米,离水面高8米,为伸臂式木梁桥,桥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置扶梯上下。屋面四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优美的古代木平廊桥。
不算小小的三柱桥,永庆桥是我们在泰顺所见的唯一一座没有拱的木平桥。桥两头搭在岸上,桥身正中由一个石块堆砌而成的船形桥墩支撑,尖尖的船头冲着水流上游,不知是否有逆水行舟的含义。桥头一边连接公路,一边连接民居和农田。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三三两两的村民打着伞经过,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挽着草筐,还有的手拿小棍,赶着一头大肥猪。我们的两位帅哥面对此情此景,不知为何酒兴大发,从路边的小卖部里拎出两瓶啤酒,坐在桥中通往二层阁楼的木梯上,开怀对饮起来。就着清风细雨和古朴的田园风光,不知这啤酒是不是品出了别样的滋味。
|
未完待续,进入论坛查看评论》》》》 | |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上一篇文章: 烟雨江南,廊桥寻梦-第四天(5.2洲岭,筱村)
下一篇文章: 烟雨江南,廊桥寻梦-第二天(4.30在路上)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