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乡土泗溪》伍 梦圆廊桥 | |
作者:薛一泉 文章来源:文博馆 点击数2895 更新时间:2004/1/7 11:27:12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 |
|
|
一部《梦断廊桥》曾风靡一时,那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用镜头感动了世界,那座因为爱情而美丽的麦迪逊廊桥架构在了不知多少人的心中!而在中国,廊桥正以另外一种魅力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 中国的廊桥或许是一个千百年以来一直存在的名字,只是在千百年前的唐朝、宋朝它不叫廊桥。廊桥是指有廊屋的桥梁。这里所讲到的更多是廊桥中的一种,学名叫虹桥,也叫编梁式木拱桥。木拱廊桥为什么又称为虹桥?因为它采用梁木穿插别压而成,远远望去,像极了彩虹凌空悬挂,故而得名。 木拱廊桥在中国桥梁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令人惑解和遗憾的是其他三座桥至今仍存于世上,而虹桥却随历史的尘埃灰飞烟灭了,只有它那动人美丽的倩影被北宋画家张择端收入到后来蜚声四海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廊桥成为了尘封的历史记忆。 但有谁会料想到,九百多年后,隐姓埋名在深山泰顺中的虹桥又会慢慢地撩去神秘的面纱崭露在世人面前,让世人一圆千年之梦!那么泰顺的廊桥是不是就是北宋汴河上的虹桥呢?它们之间有没有血脉关联?相传最早出现的虹桥结构是青州南阳桥,是由北宋时期的一个守城兵卒设计并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建成的。泰顺,一个交通极其不便的穷乡僻壤何以会有虹桥?由此,很多人会想到泰顺的历史,唐宋战乱时大批文人仕宦和商贾的入山,是不是他们带入北方的虹桥技术?从那时候开始,虹桥才在泰顺入土扎根? 这是大多数人的认为。另有一些人士却持着载然不同的看法,他们拿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据,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泰顺虹桥发展的理论体系:泰顺木拱桥技术萌芽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代中期,是在本地区不断改良而成的,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注意,在这种看法里,将虹桥的萌芽时期提到了唐代。据记载,泰顺三条桥在清代重修时在屋檐上发现了唐贞观时的旧瓦。当然,仅仅一块瓦片还托不起这么一个沉重而又严肃的话题,相关学者把更重要的研究基础建立在了三条桥上游的旧桥遗址上。根据旧桥遗址而推阐出来的看法吸引了学术界的一些专家。能不能确定泰顺廊桥就是本地先民的创造,我们还不能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这是题在洲岭三条桥风雨板上的《点绛唇》。有关木拱廊桥的发展历史,难道我们真的只能俯问桥下的溪水了? 据记载,我国的廊桥主要分布浙东南和闽西北的崇山之中,而其中要数泰顺的廊桥最具代表性。泰顺的廊桥从建筑型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木拱廊桥、木平廊桥、伸臂梁廊桥和石拱木廊桥。迄今为止,泰顺已发现廊桥有三十多座,其中最为壮观的当然要算木拱廊桥了,即乡民们所称的“蜈蚣桥”。这类桥梁结构的基本组合是6根杆件,纵向4根,横向2根,平面上呈“井”字形。由于桥是受压的,利用受压产生的磨擦力,构件之间就会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结构虽然简单,但是这种杆件结合得非常科学。 泗溪下桥村有两座木拱廊桥分别为“北涧桥”和“溪东桥”,这两座桥因结构与造型基本相同,且相距不远,当地人合称为“姐妹桥”。或许,正是泗溪的山水灵性和文人超脱的胸怀影响了当地两座木拱廊桥的建造。两三百年过后,看过许多廊桥的人们最终将挑剔的目光定格在了这里,久久不愿移开,即便是依依不舍离开了,也必然是在感叹“最美不过姐妹桥”之后! 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桥头屋檐斜脊起翘很高,显得十分轻盈。整个桥体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灰瓦红身,与青山碧水相辉映。廊桥、溪水、古树、青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北涧桥所处的村子还是古泗溪繁荣一时的商贸之地,你可从老人那满布沟坎的脸上读出人世的沧桑,读出廊桥的久远;可以从他们深陷的眼窝里读出一个又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们们的个性就如廊桥上纹路清晰而深刻的梁木那么朴素与率直,们们的言语就如卵石路那般鲜亮,永远那样动人,廊桥也正是有了他们而变得更加让人强烈地迷恋! 溪东桥距北涧桥约一里处,因横跨东溪而得名。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根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这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桥共有廊屋15间,中央三间高起楼阁,两头翼角飞挑,似盘龙卧虎,颇有吞云吐雾之势。在桥屋藻井的天花上,记有“清乾隆十年建造”。桥的入口处立有三块石碑,碑文上记载着,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此桥由民众捐资,经过了一次重修。 溪东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面溪东桥)。林正绪,字统一,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关于林正绪建桥,其中还有一段轶事。溪东桥竣工后要举行圆桥仪式,择吉先生说:“择此良辰吉日,日子上佳,唯此日会损一方,不损首事,亦损师傅,二者何从,汝自定夺。”林正绪未加思索,当即决定定此吉日进行圆桥,自己则在圆桥之前举家迁离泗溪,入住江渡缪洋。 历史在不断演进,一代又一代的建桥的工匠都已作古了!他们似乎没有习惯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廊桥上留下名字。我们可以从诸如寿宁廊桥的梁木上仰头找到许许多多地记载,而在泰顺大多廊桥的梁木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扑朔迷离,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神秘。我们只好在少部分有些许记载的廊桥里寻找蛛丝马迹。 筱村文兴桥附近的村子里有一种传说,说文兴桥是由本地的一位木工师傅和金华的一位师傅共同建造的,这位当地的匠师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师傅,在有生之年建造了许多房子,相传罗阳的一大户人家还在房子造成后用轿子抬着送他回筱村,这在古代工匠地位不高的情境下,此匠师的声名技艺也就略见一斑了。那么也许正是由于名声太大了,这位匠师在造了文兴桥后并没有留下名字。我们也只好在这传说里去欣赏他的经典之作了。 在三魁薛宅桥,我们找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记载:“副墨薛思年”。薛思年是不是当地薛家人?很快,我们在薛氏泛黄的族谱里找到了他,但记载还是非常简单,这位木匠或许是终身未娶,并无子嗣,大约在中年时搬到了一个叫赤岩前的小山村。 前年,笔者曾陪同央视摄制组赴福建寿宁小东寻找建桥人的线索,因为在薛宅桥屋架的主梁上有“绳墨寿邑小东徐元良”的记载。虽然许多人都想从工匠的身上发现一些有关廊桥发展的历史信息,最终都未得到明晰的答案。或许,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去寻找他们埋骨的地方,祭拜这些伟大的工匠们! 一部有关泰顺廊桥的电视专题片这样说到:“廊桥就像一部古老的书,当你面对日渐老去的廊桥时,你能从廊桥苍老的面容上读出许多的内容。你能从桥下流动的溪河里,读出山民们过河跨溪时的艰辛;从廊桥伸出的屋檐上,读出山乡里的风雨岁月;从悬空的桥跨上,读出山溪里暴发的山洪;你能从廊屋柱子的对联上,读出时代的变迁;从桥边竖立的石碑上,读出廊桥的几毁几建,读出众多捐款人的心境和情绪;从桥栏边还保留体温的坐板上,读出那穿透所有平常日子的桑麻稻谷家长里短,也读出动荡岁月的兵荒匪患与天灾人祸。”廊桥确实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一个地区,直至一个国家。而廊桥它又太简单太普通,只用山上木材就可架设而成,但就是这种简单地架构,就已让人永远读不完。廊桥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是融汇了民族智慧的载体--这些是永恒的。泰顺廊桥申遗的脚步声已经响起,这将是一个艰巨又艰辛而且漫长的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申遗过程的意义同样重要,它将唤起更多人地参与和关注。 廊桥故事 进入评论:http://www.langqiao.net/BOBBS/dispbbs.asp?boardid=17&id=3639&star=#25574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