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闽东廊桥民居自助之旅(四)双溪古镇
作者:陈圣格  文章来源:格子的乡土家园  点击数4055  更新时间:2005/3/1 13:22:50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政和县杨源乡南下至屏南县双溪镇,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双溪是屏南的旧县治,是古代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重镇,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县至1950年因土匪骚扰而外迁,已有270年的历史。二百多年来积累的古街道、鹅卵石巷道、各色古民居和公共建筑,因县政府的突然外迁而幸运地逃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其历史和人文沉淀像是被裹上一层透明的琥珀,至今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老街位于老镇的中心,在街口拱形门洞之东,长一百多米,东西走向。步入门洞,就像进入幽远的古代。街道五六米宽,两旁大都是单间单层或双层的木构商业房,间或有几座土房,高高矮矮,连成一片无声的韵律。木柱由于长期受雨水的侵蚀,下部腐朽严重,有的已经歪歪斜斜,板壁黄中透褐,无声中散发出岁月的斑驳。一层门板被洗刷得半尘不染,与二层乌黑的额面形成很大的反差。门板的背后是木质店柜,这木质店柜是稀罕之物了,抑或是祖传之宝吧?清朝或民国时期,这闽东重镇的商业大街是如何一种热闹的场景?在与商业古街平行的还分布着好几条巷道,每条巷道的路心是碗头大小的扁石,两侧是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几百年来人来人往,将这些本来就光溜的蛮石打磨得更加圆润,一阵小雨飘过,路面巷道顿时溜溜亮亮的,人踱其上,像是踩着一段潮湿的历史。这些小巷道宽不过三米,两旁大都是土房子,偶尔也闪过大户人家讲究的台门。炊烟升起时分,白天的嘈杂渐渐沉淀,于是一阵又一阵浓稠的幽香在巷道间荡漾开来。

 

      古街的尽头,有一片低矮的泥房子,随墙门紧锁着,门额上写有“礼门”二字。来双溪前屏南县政协副主席郑道居交代过,双溪有孔庙,是福建省惟一的土木结构的圣人庙,不妨看看。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孔庙吧,可惜时间不够用,没有找人开锁。孔庙的南侧是电影院,看似已荒废多年。再南侧的高台上是四座紧挨着的土房,一阵阳光飘过,顿时将黄中带紫的墙体染成一片棕红,令人进入童话世界一般。顺着土墙根的小道往南步去,经过小学门口拐一个弧形的弯,就进入另外一条曲折的鹅卵石小巷道。

 

      城隍庙就在这条巷道靠山的地方。双溪城隍庙始建于屏南设县之年,清代曾修复过多次,眼前的是刚刚修复完工,还透着一股浓浓的油漆味。新修复的城隍庙规模恢宏,庙门两边是一廊庑,摆设着几个面目狰狞的鬼神。庙门的正面是戏台,是供城隍神娱乐看戏用的,不过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将鬼神挤到一边让自己看戏,似乎有点滑稽。戏台上方是七层斗拱叠加的藻井,工艺可谓叹为观止,正在戏台上抄写东西的老人说,该戏台建筑精巧奇丽,为福建省少有的古戏台之一。城隍庙是什么?古籍云:“崇墉为城,环水为隍。”用现在的话说,城是指城墙,隍乃指护城河。城隍庙是祭祀护城之神的庙宇,为求雨、祈晴、禳灾之所。在我国的传统中,认为城隍神不仅能保佑全城百姓福寿安康,而且对善人恶人能及时地报赏和惩罚,所以古代凡是有城镇的地方都要建城隍庙,将城隍之神列入祀典。在中国,似乎一般的乡镇是不设城隍庙的,但是双溪曾经是两百多年的县治,遗存一个城隍庙也算是份内吧。

 

      双溪的大户宅院较多,有陆宅、张宅、周宅、盖屏厝、宋宅等等,其中算宋宅保存得最好,是屏南民居的典型代表。从城隍庙出来,在弯弯曲曲的巷道中寻找宋宅,最后是一位大娘将我们带到宋宅的门口。门口上方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书“文魁”,是当时省级大员为宋家在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考中的进士、举人和贡元题写的,是宋宅后人的骄傲所在。门口是青石门坎,两边各有一个雕刻有精美图案的青石门墩。离大门三步远的地方是由三扇高门组成的照壁,上部漏雕,下部槅心是的深浮雕。照壁后面是十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再上去两步就是正房。屏南民居的天井其实是集雨的地方,屏南民居遵照“风水不外流”的风水观念,将房顶四周的雨水集中下流到天井,再由天井渗漏到地下。天井的左右两侧是厢房,厢房门口有一个青石踏步,做工讲究。左右厢房和正房门板的槅心上镶嵌着工艺非常精美的木雕装饰,这是宋宅精华之所在。木雕的内容很丰富,有“渔、樵、耕、读”等耕读传家的生活画面;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周文王渭水访贤”、“陆羽烹茗”、“羲之易鹅”、“懿公封鹤”、“画龙点睛”、“南山求寿”等传统故事,还有一些木雕的内容不懂。厅堂是家庭祭祀的场所,太师壁前面的几桌(祭桌)算是文物了,四周也有十分精美的雕刻,可惜都遮上玻璃,看不太真切。
      与其他屏南典型民居一样,宋宅的格局比起泰顺的民居来,显得局促而封闭,但书卷气却浓烈了许多。


进入论坛查看更多图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