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谁说浙南的廊桥没有爱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langqiao.net  点击数2792  更新时间:2005/12/15 2:08:02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美国版的《廊桥遗梦》终于在记忆中渐渐淡去,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从丽水出发,经过250多公里的孤寂旅行,我如愿踏上了青山绿水间一个叫举水的村庄。

举水因流经村庄的河流叫举溪而得名,在庆元县东部,去县城57公里,自古是庆元通往福建的枢纽,有古道和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政和及本省的泰顺、平阳、文成等县相通。历史上曾经昌盛一时,后来不知是因为交通线路的改变而改变了它的命运,还是它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宿命,总之它昔日的辉煌不再了。

举水村背靠一片半圆状的竹林,村庄民居也为半圆形,两个半圆构成了一弯十五的圆月。这个圆月型的村落,青山合抱,依水而修,傍林而建,静谧而秀美,从容且大度。“二里十桥(5座古廊桥和5座水泥桥)”是这个村庄的一个异数。

我不辞路途的遥远,来拜访这个村庄,只听说这里有浙南廊桥中惟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以及这个小村庄集中了5座不同年代建造的古廊桥,这本身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而且我深信在浙南这些不为更多人知晓的村庄,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不为外人知晓的故事。

谁说浙南的廊桥没有爱情

廊桥,又被称之为虹桥。它像一道道横跨在浙南青山绿水间的彩虹,如今在岁月的催磨中,失去了往日鲜艳的色彩,渐渐老去。

站在举水村的村口,面对着映入眼帘的来凤桥,我看到了风雨侵蚀下的沧桑,来凤桥东南主西北走向,全长30米,宽5.5米,从建筑学上说,她是一条石拱卷廊屋桥。登上十几级台阶,穿过桥亭后,眼前展现的更像是一条街道,有风从桥廊栏杆处开启的小窗吹入,绵绵的阴雨被挡在了桥身的风雨板之外。桥上一位迎面而来的老者告诉我,这是一座女儿桥,是为了纪念一位陈家姑娘。

于是,一位若廊桥般沧桑的老人向一位陌生的游客叙述起一个古老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举溪东西两岸住着吴陈两姓,东边的吴族里,如龙长得剽悍哩,好象天上的将军,西边的陈家中,来凤生得俊俏哩,恰似天上的仙女。然而一水相依的吴陈两族,却因在大旱之年争溪水入田,结下了不解之冤。

有一年,又是一个可怕的旱年,两家人为了溪水越争越凶,都拿着刀棍对峙在两岸,眼看着前辈人发生过的族斗,又将发生,这时,一方想出了比武夺水的办法,结果如龙和来凤各胜一场,平分溪水,暂时解决了纷争。在比武中产生了感情的如龙来凤又决定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两家人同心协力,终于引来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

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举溪两岸喇叭声扬,吴陈两家喜气洋洋: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庆贺下,结成了美好幸福的夫妻。从此,陈吴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甜美。后来为了纪念吴陈两家联姻建造了如龙桥和来凤桥。

……

这个故事,它的情节是老套的,但当它从老人的口中,惟妙惟肖地描述出的时候,我觉得它富有了生命力。

 老人执意要带我去看看村尾那座为纪念吴如龙的廊桥。

如龙桥处在村庄西侧的水口处,南北走向,横跨于举溪,桥与一侧的山脊古松依稀相连,仿佛巨龙卧伏,桥身就如同龙头微微下倾,我想如龙桥应该因此而得名,并非如老人所说是纪念吴如龙,据庆元县的史料记载,如龙桥重修之年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就这个年份也比来凤桥要早了很多很多。

比起来凤桥,如龙桥的名声要大很多,她是浙南廊桥中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属于木拱廊桥,全长约28米、宽5米,东端建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上盖芜廊十一间,中设佛龛,两端置楼阁,造型别致、古朴典雅。佛龛上额悬挂着一木匾,上有“如龙桥”三个遒劲大字。相传这三个大字是当年名仕吴懋修的儿子,8岁神童吴之球所书。

老人告诉我,2001年的一天,小小的举水村沸腾了,年轻人舞起了欢腾的狮子,敲响了震天的锣鼓,因为与他们世代相伴的如龙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隐匿了千年的文明浮出了水面……

今天,举溪依然逶迤流淌,当初的欢腾早已回归了平静,如龙桥依然安静而卧,任后人去述说她的历史价值她的民间传说她的爱情故事。

穿过如龙桥,顺水而下,约500米,举水村5座古桥中最雄伟壮观的一座———步蟾桥,如一道彩虹横跨在举溪之上。该桥结构由石拱卷廊和桥面系统以及廊屋三大部分组成,桥长达52米,宽5.5米。步蟾的名称来源于该桥上游约50米的溪流当中,有一块形状似蟾的巨石,远望酷似一只蟾蜍缓步于桥洞间,即以这一奇景用于桥名。说到步蟾桥,不能不提的就是桥东侧山岗上的“文明塔”,它是庆元境内惟一的古塔。桥与塔一个横卧水面,一个直指天宇。

在举水,白云桥没有横跨在举溪上,她是举水村和云泉寺的一个连接,和步蟾桥相比,她是袖珍型的,一如如龙桥和步蟾桥之间横跨在举溪支流上的另一座至今还叫不出名字的无名字廊桥。

在浙南山区,廊桥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方便交通。大山阻隔了人们与外界的交流,翻一座山需要半天时间,而看起来两个山头相距也不过十几二十米,廊桥便在这样的山头间架上了。浙南多山,到达一地,往往需要走上许久。这时候廊桥便又承担了歇脚驿站的功能,每座廊桥的廊屋两边都有供人小坐的长木板。碰上下雨,廊屋又是极好的避雨之所,被称为“避雨伞”。正是“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在完成了必须的交通需求后,廊桥更重要的是作为风水桥、祈福处而存在。举水的步蟾桥背靠的是文明塔,白云桥紧挨着的是云泉寺,就是那座有待命名的小廊桥依附的也是一个罗王殿。从这些布局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古廊桥,举水的村民们有着图腾般的崇敬和深深的依赖,桥与塔与寺与殿的结合显然正以外在的形式印证着他们内心的虔诚。

作为交通工具或者是风水、祈福处的廊桥,浙南的村庄里一般也就是一两座,一个小小的举水村,怎么会有着5座建筑风格有异,建筑年代不同的廊桥?

毋庸质疑,举水的历史上肯定有着某种不同,廊桥只是这种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

据资料,举水村,数百年间登进士或授显职,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可谓文人鹊起,仕宦蝉联。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

有传说说,在明末清初,举水在外当官的读书人中有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志士放弃了官位归隐故里,从此在家乡修桥建塔,寄情山水……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色已暗,伴着山村的雨声,我如摇篮中的婴儿酣然入睡。第二天一早,天异外地放晴。我登上村庄对面的通向另外一个村庄的石子岭,在半山的一个叫“望月亭”的地方,俯瞰青山绿树和如丝带般的溪流河涧间,廊桥和房屋和谐悠然地静卧其中,屋后是蓊蓊郁郁的后山风水竹林,门前是几亩平畴的水田,对面是略显黛色的远山,村落的水口淌来了淙淙的溪流……

真不知道自己是在画里还是画外,在梦外还是梦乡。


如龙桥
白云桥

李永在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