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D:\wwwroot\php\public_html\index.php on line 3
 研究保护 - 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官网

“福安乡土建筑十大工匠”董勇:用匠心和巧手 让古建“活”起来

2018-06-06 23:01:58

董勇(右一)在飞云桥现场与业主研究牛头开裂修复方案。

东南网4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郭雅明 文/图)

近日,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馀庆桥修复工地,刚刚荣膺“首届福安乡土建筑十大工匠”称号的董勇和他的工匠团队,还在忙碌着。为了复现这座150多米长的三拱跨木拱桥,他们花费九个月时间,加工了5000多个不同木构件,用匠心和巧手打造着一砖一瓦一木一梁。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话说进了我们心里。”董勇一边展示他近年在各地的古建修复作品图片,一边感叹。他出身木匠家族,20多年来,主要在闽东北从事古建筑营造、修缮和修复,先后在武夷山馀庆桥、林氏家祠、百岁坊和飞云廊桥、昇平廊桥、东源桥等项目中,担任主墨之责。在传统建筑复建中,他坚持“修旧如旧”,坚守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型制的“四保全原则”,其传统营造技艺得到省内外专家的好评。其精湛、专业、严谨的工匠精神,也深受业主赞许,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每接手一项古建修复任务,他都深怀敬畏之心,谨记祖师叮嘱:“修复古建全凭手工技艺,一点也马虎不得、心急不得!”他查阅大量史料,探究建筑的细微处,在内心与建筑建立某种联接契合,可以说是心怀敬仰、战战兢兢。一次在寿宁重修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廊桥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看似完好的构件内部完全腐朽,工程预算大大超支。然而,董勇不惜成本,运用祖师几百年前就用的“模块化”方法,一点一点摸索修缮。看到整座古建恢复了生机,他心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修缮后的馀庆桥廊

由于现代建筑技术冲击,传统营造技术日趋萎缩,传统建筑工匠迅速消失。董勇十分感慨:“古建一般地处偏远,修缮工地陈腐肮脏,吃住不便,工期又长,特别考验修缮者的技艺和耐心,要有老僧入定般的清净心才受得了这般清苦和磨砺,因此,吓退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然而对古建的热爱痴迷,让董勇反其道而行之,二十多年来,孜孜以求。为了让手工技艺与现代技术融会贯通,他放下繁重的工作,参加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物保护工程的专业培训,取得责任工程师资格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营造技艺更上一层楼。

2015年,董勇主持复建拱跨长达31米的木拱廊桥——福安坦洋凤桥。为了与坦洋溪上遗存的真武桥相呼应,他与村干部收集研究了大量相关资料,走访询问当地村民,力图恢复当年凤桥的模样。两岸桥堍按传统工艺二凿面干砌而成,桥身全用福建杉木架设,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底座由数十根粗大牛头、96根苗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其中直径50~60厘米、长6米的牛头就用了8根。为了寻找这些难得一见的一级福杉,董勇发动所有资源,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终于以高价收购到所需福杉。工期长了,造价远远超出了合同价,他们依然精益求精地完成整桥的复建,将坦洋村民心目中的凤桥完美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引发深藏在大家心中的乡愁。在施工过程中,村民深受感动,每天自发轮流煮来热气腾腾的线面、稀饭等各种点心,送到工地,亲手捧上给师傅们吃。这个温暖的画面烙印在董勇的心里,成为他继续乡土建筑修缮的不懈动力。

“古建修造是很细致的工作,独特的营造技艺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实践才能出师。”董勇娓娓道来,“工匠精神是历代优秀工匠传统积淀的结果,既是一种职业操守,也是一种现代价值,一种社会信念。”为传承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他创办了宁德廊桥古建筑有限公司,希望与有关部门或院校合作,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传业授徒,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传统建筑,让更多人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