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归桥又名杨公桥、护龙桥、兴贤桥,位于庆元县城内;元至治年间重建时改今名,屡毁屡建。现存咏归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

实物本体
咏归桥东西走向,全长38.75米,净跨21.50米,矢高8米。

桥台:两侧桥台均是自然岩石的基础上,由块石垒砌。此处桥台岩石状似石龟;桥下水面,当地俗称石龙潭

桥体:由三节苗、五节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贯而成;其中,三节苗为11组拱骨榫接贯通,五节苗为10组

廊屋:8开间,进深三开间,梁架用九檩四柱式。明间为桥之通道两次间设长木凳,卵石桥面。当中三间为重檐歇山顶,檐柱上施雕花牛腿承托撩檐檩,当心间脊檩上有“中华民国拾叁年岁逢甲子冬月鼎新重建”题记。东端夯土墙辟门至第一间的“补天阁”为重檐歇山顶,南侧登二楼设曲梯,上下层上首分别饰天花藻井。

地理要素:
咏归桥横跨在竹坑溪与松源溪交汇口上,两溪汇入松溪,属福建闽江建溪水系。


乡土文化史迹
桥山:自民国以来的咏归桥维修所需木料,均取自庆元县松源镇梅湾龙钟山面积约400余亩的山林。有碑文记之:“承解放前咏归桥桥山董事季存后移下,直至合作化时期成立桥委会,因时代等变迁,于今年改组,特立碑记载。一片:梅湾上至凉伞尖顶,下至田,左至油望岗,右至鸡麻亭岙火路。二片:龙钟山(桥山)上至凉伞尖顶,下至大路,左至鸡麻亭岙右至双股岭头火路。咏归桥委会:王文、姚逢炳、姚廷周、吴培荣、陈明清、陶呈东、张贤兴。一九九O(庚午)年秋季立”咏归桥西倚球山,东端桥基建于河中龟形巨石上,巨石将河水分成“放生潭”和“石龙潭”,潭水清澈可鉴,古人以“双潭石印”一言蔽之,为“濛洲八景”之一。